佛系程序员 第二品

如何最快地学到新东西呢?一般找对人,然后问对的问题,大概算是比较便捷的方式之一。但是问对的问题其实很不容易,因为想问对的问题,有两个前提: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还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面试的时候,如果真有人在提问环节什么都不问,我心里基本就把这个人放弃了。因为不提问的人,要么是什么都不知道,要么是对做事儿没兴趣,要么是对事儿没自己的想法,只会人云亦云,要么是对我这个人有成见,懒得和我说话;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是什么好现象。所以干脆直接拒掉好了。

《金刚经》这么平易近人的作品,写作手法上也是和小说有一拼,真就是师徒一问一答的形式。感觉比《XXX语录》还像是语录。第二品,和第一品一样,看上去又是一堆废话。我们来瞻仰一下原文:

金刚经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nuò)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xiáng)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yào)欲闻。”

其实说白了,就是须菩提问佛祖如何收了世人的心。那么为说这么一堆废话呢?因为多出来的每句话,都是有意义的。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你也可以说我的说法牵强附会。但是佛经这东西啊,比《哈姆雷特》还哈姆雷特,比《红楼》还红楼。照例先翻译一下。

当时,有个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人群中坐起来。光着右膀子,右腿跪着,作合十礼,毕恭毕敬地向佛祖问道:“好久不见啊,老大哥,觉悟者们喜欢跟菩萨们讲道理,事事叮嘱。老大哥,如果有些有志青年男女,也想成为觉悟者,得到无上的大智慧。那我们菩萨们,得跟他们讲什么作人作事儿的原则?怎么说才能让他们信服呢?”佛说:“没错,没错。须菩提啊!就像你说的,觉悟者们的确喜欢和菩萨们讲道理,叮嘱他们。这回大家都好好听着,我就跟你们掰扯掰扯:‘如果有些有志青年男女,也想成为觉悟者,得到无上的大智慧。那我们菩萨们,就可以这样讲作人作事儿的原则,从而让他们信服。’”。(大伙齐声说:)“就得这句话了,老大哥,我们想听想得高兴得屁颠屁颠的。”

第一句,“时,长老须菩提大众中即从座起”。须菩提是谁?佛祖座下十大弟子里排前三吧。大众呢,就是第一品提到的1250个僧人。“从大众中即从座起”,什么意思?不是从世尊附侧座起。明白了么。第二品,第一句,还是在说平等。

佛经的写法和《圣经》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佛经都是讲故事,聊闲天,你从中读出什么看客自便。所以我说佛经比《红楼》还红楼。而《圣经》基本就是上帝说要什么,就是什么。让天下雨天就下雨。上帝说什么你必须听,不听就死去吧,死了还要下地狱。所以我一直不是很理解,上帝心肠这么歹毒的人,还有这么多拥护者。看来人们还真都有点儿“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倾向。

佛就不一样,特别的亲民。然而须菩提在发问前还是把该做的礼节一个不落地都做了。为什么呢?他不注重礼节,佛祖也不会拿他如何——估计顶多也就不搭理他了呗。不过佛祖胸怀这么宽广的,会这么小心眼么?他不是衣食都自理的么?这其实是在描述第二个道理:一个人,如果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那么照做就是了。不用在意对方或其他人如何看待。这其实不仅仅需要见识,还需要勇气。须菩提对佛的尊敬,并不是做给佛看的,也不是做给其他人看的,而且也不是因为自己觉得对而做的,因为为了对而做,也是错的,甚至不是做给自己的。

再来看须菩提问问题是如何问的。先说,“希有!世尊!”,这是打招呼,就像写信要写“致某某某”,后面要署名,不能只写正文,这些都是规矩。还是礼,还是尊敬。

后面又做了一个铺垫:“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什么意思呢?问别人问题,如果不想显得唐突,就得写解释一下来龙去脉,说话也得有个起承转合。别人才好接话不是?这可以说是话术,也可以说是礼。

当然啦,佛经原文是梵文,这个版本的《金刚经》是姚秦(即后秦,公元4世纪的一个朝代)时翻译的,那个时代的人很重礼,至于这些繁文缛节是译本才有的特点还是梵文就有的意思?我就不清楚了。但是这重要吗?不重要的。

我们先回到问题上,问题的核心就一句话:“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祖听了之后如何回答的呢?

佛祖先是肯定了他的想法和疑问,然后把这个冗长的问题复述了一遍。这简直和现在发布会或演讲中的问答环节别无二致啊。这套路原来已经传承千年了。当然我相信这肯定不是佛祖首创。公共场合讲话,总是要照顾多数人的。然而在佛祖的铺垫中,有几个字是套路之外的。这几个字才是佛祖想着重表达的: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汝,就是你;今,这回,现在;谛听,好好听、仔细听。然后我才给你讲讲。意思是什么呢?一层意思是,你不好好听,可能根本就听不懂。其实后半句还有一层意思是,如果不是你要听,我也不会讲。你这问了,我便趁这个机会讲讲。

这里的“听”,不是listen的意思,也不是hear的意思,而是comprehend的意思。这三者有什么分别,我在知乎问题《为什么有很多学生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什么都懂,但是做题却不会做?》下面有相关的解释。这里就不展开了。

佛祖的行事风格是,听众们不想听,或是没想到去听,便不会非讲给你听。几乎所有的佛经,都是这种弟子问然后佛祖答的形式。你不问,我便不说。因为多数情况下,说了其实作用也不大。因为想法上的事儿,得自己有听的意愿,也有理解的意愿,才能理解并接纳新的想法。自己钻牛角尖,陷进去出不来的人,佛祖是连话都懒得讲的。通俗点儿讲,佛祖也是认同“狗改不了吃屎”及“烂泥糊不上墙”的。

须菩提是聪明人,一听就懂。立马表态:“愿乐欲闻。”,比“谛听”的程度还高。当然啦,这里应该是没有拍佛祖马屁的意思的。更多的还是礼节而已。

总结一下第二品,这一品主要讲人和要自己的想法、见识,不受旁人眼光、看法的影响;又要有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别人的想法,并能接纳别人的想法。没有这个基础,读多少书都没有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