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我读了有不下100遍,基本每一遍都有新的理解。有些感想总是想写下来,且不管有没有人会看。至少经年之后,自己有了更多的感悟,再回来看的时候,也好有个印证。金刚经共有三十二品,此为第一品感悟。
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我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停下来去Google “金刚经 原文”,“金刚经 正文”。因为一眼看上去就觉得不正经。就像是某个佛家弟子写的听经文后的自传,而不是释迦摩尼写的经文。但是找了半天,发现这真的就是正文原经的时候,我愣了半天,这和我想象中少林寺困住狮王谢逊的“金刚伏魔圈”的本源之经实在相去太远了。不过能让六祖慧能开悟的经文。我还是耐着性子读了下去。
我先翻译一下: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回,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这边,和250位和尚在一块儿。正赶上佛祖他老人家要吃饭了,于是穿上衣服,拿着要饭的钵盂,到城里去要饭。大伙在城里挨着个地要完饭,回到园子时各自的位置上,把饭吃完,把衣服脱下来和钵盂一起收好,洗了个脚,铺了个地垫坐了下来。
咳,“衣”或许应该翻译成“袈裟”吧?不过这不重要。说重点。佛教的无上经典(我突然感觉应该也可以作为丐帮的),一开头把佛祖的日常起居介绍一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么?没有吧。没有就对了。佛祖本来就没什么特别的。佛祖想表达的也是这个。佛祖也要吃饭,也要穿衣服,也要洗脚,站久了也会累,也没个像样的地方讲经,更没有什么神迹。就是个普通人。但是他也是特别的,因为他是佛祖,百千万亿劫(佛教时间单位,一劫大概等于268亿7680万年)才出一位的无上正觉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这在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所有人,其实都是一样的、平等的。好,这又是一句废话——直到你真正明白它的意思。
我不知道我是否明白了,但是我感觉这是在讲,其实作人呢,并不需要真正地畏惧、敬仰、羡慕、嫉妒、敌视、鄙夷任何人。因为人啊,都是一样一样一样的。所以和人讲话什么的,甭管谁,不用脸红,说错了他又不会打你。哪怕上手打架,泰森站对面也不用怵,反正他也不屑于打你的,对吧?
比如我见过一些人,知道自己在某些技术方面不是特别好,做东西就特没有信心,做得对不对都不敢讲,更不要问做得好不好了。其实在一方面就是没明白一个道理:别人能做到的事儿,你只要不是智力上或是态度上有什么问题,应该终归也是可以的,而且不需要别人的肯定,才能有自信说做得好了。你只要真明白在做什么,自己就会有标准。因为人和人都是一样的。
但是至于说,为什么有人住千亩大平层,有人住桥洞搭窝棚呢?
因为人和人其实是不一样的。而且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和收入的差距一样,是能差几个数量级的。程序员更甚。
我不是说人是一样的么,怎么就又不一样了呢?我说话有没有逻辑?这不是我的逻辑,这是佛祖的逻辑。想得读懂《金刚经》,你得适应佛祖的逻辑。后面几品《金刚经》里,出现最多的句式就是:佛说XXX,即非XXX,是名XXX。所以我说读懂《金刚经》,就不是说真是读懂《金刚经》,而是称之为、当作读懂《金刚经》。我说“当作”,就不是“当作”,是当作“当作”……
这段还说什么了呢?佛这么NB的人,岁数也这么大了,他也没让人照顾自己吃喝拉撒睡分毫。都是自己做的,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脚,而且井井有条。为什么这么讲呢?如果去看下其它上部座经文就知道了。基本上都是这样开头的。(下部座经文像《本愿经》、《法华经》什么的就算了,那里的佛就开始自带主角光环了。)
写这些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是在讲,吃喝拉撒睡也是经文,吃喝拉撒睡也是修行。好,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可以有很多意思。我这里只想说一个,就是,你想修行(或想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的。
有人时常说自己没有XX机会去做XX。比如,没时间看书,没时间学习,没时间做这儿,没时间做那。其实吧,不是真想做罢了。真想做的事儿,总是可以做,而且随时随地。
第一品的东西不多,我就先说这些。开头没别的,就是要把心态放正,建立信心,并切实地做下去。无论做什么事儿,这都是前提。放第一品。非常合适。
注:本文仅仅描述我对经文的理解,并不表示我完全赞同并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