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

高一的时候就听的过这本书,听说有些黄,于是也就没有好意思从学校的图书馆里借出来过,一则我当时的脑子根本不走这经,去图书馆借来的小说之类大都是原样的还了回去,翻都没有翻过,二则省得被老师叫去叮嘱一翻,毕竟在那时,学业才是头等大事,所有其它的可能会影响学习的,都会被老师当成潜在的威胁加以约束。三则同等的书实在太多,都想去看,却又不知道哪本适合自己看,于是就一本也不看。

十几年间试着读过几回,但是基本都没有读完一章过。这几天赋闲在家,手头上又没有其它的书好读,于是又捡起来读,这一读便不可收拾,一气读完。现在想来,之后没有读下去,大体是因为没有读懂;而现在读出点眉目自然就了读下去的兴致。早些年好读些修仙小说,现在读来却味同嚼蜡。这样说起来的,我的阅读品味比我同学们落后了十多年,他们在十七、八岁的年纪读着十七、八岁的爱情故事,而我到了三十岁才读得来。这个想法直到我卒读全书都耿耿于怀,懊恼没有早点硬着头皮把书看完,因为这真的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大概算是青春爱情小说,不过看完我更觉得这是本讲人生的小说。小说中的每个主人公都有自己十分独特的对于人生和对于爱情的看法。只是渡边自己直到最后才对自己的爱情明了起来。其他人的结局都很直接,要么自杀,要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爱情的目的并走了下去。这好像是在对几种不同的人生观、爱情观做一个比较。有的长久,有的自我毁灭。渡边作为一个普通人,放进人堆里都找不出来的那种,其实一开并没有十分明确的人生观,被敢死队引导着爱干净,被木月引导着接触女孩,自己甘做一根链条,大学的朋友永泽也是被动地被找上门,被引导着去解决自己的生理问题。他自然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但是与其它人相比,他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所有人都会喜欢白纸,坦诚的白纸。没有一丝别人的痕迹。所以渡边也是一直夹在缝隙间游走,直到直子死去,玲子给他做了心理疏导,他才缓过来,开始属于自己的人生和爱情。所以有人说这是一部讲述渡边的成长的小说,这也不错,只是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多样,和每个个体的取舍。有的人无法取舍,就走向了灭亡。人生是有选择的,而且是有很多的选择的,找到自己的本心和位置,而不去纠结于旁人的理解。十七、八岁乃至二十三、四的楞头青,一如当年的我,思想单纯而没有目标,只知道傻傻地对自己脑子里臆想出来的东西信誓旦旦 ,却不见眼前的其它的路。

书有好坏,不以内容论。好的书,给你打开好几道门;坏的书,一叶蔽目。